名家风采
|
范迪安作品范迪安,1955年10月生于福建,曾任中央美院副院长,教授,现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从事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当代艺术批评与展览策划、艺术博物馆学研究。曾担任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中法文化年、中意文化年、上海双年展等展览项目的策展工作。2014年9月22日起,范迪安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书法是一个生命耗能过程,此终将生命的印记落在笔端。”范迪安说。他在《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中,对于书法界重要的活动和当代书法家的作品以及创作现象做深入的剖析与研究,他坚持对当代优秀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文艺批评,不但给艺术家以指导,也使自己的研究不断深入。他还通过研究古今艺术家的技艺和风格,启发着自己,使自己的创作更有依据。同时,他的创作又反过来使他的理论得到实践的验证。 范迪安十分推崇王冬龄的书法,称其“笔墨完全被精神化,精神从具体的书写中抽象出来,它们带来的视觉体验,已经不是观看,而是体验到了一种情境、一种情怀。”其实,作为书法家的范迪安,他同样注重精神的超越。他的作品古朴而浑厚的魅力令人倾倒,笔法流畅,遒劲有力,那种磅礴大气,将他那中国当代艺术领军人物的气质和胸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艺术品的价值最终都是由作品的艺术含量所决定的。而艺术是不断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墨守成规一味摹古,最终既赶不上古人,又被今人所抛弃。特别是书法艺术,最容易走上摹古的误区,有些书法家从年轻体壮直到晚年,除了功力慢慢深厚,没有大的变化,这是一大损失。因此,书法艺术也要创新,但创新并不是标新立异。范迪安说,紧跟时代,把握时代的审美特点进行创作,与一味迎合市场是两回事,因为二者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在艺术上保持先进和被人们认可,而后者则表现出对艺术的不尊重。只要弄清这一界线,创作就既能保持前卫,又不会脱离艺术发展的轨道。因此,范迪安的创作,能够坚持时代感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在创作技巧的创新上,他从一个评论家的角度,综合各家之所长,将之与传统手法相结合,作品既不失古朴,又另有一番韵味,在古往今来的各大书家中自成一体,风格独特。 在范迪安看来,书法创作既是一种创作行为,更是一种修身养性之道。他的创作,既是对自己艺术理论的实践,又是对内心精神的陶冶。他不图名利,只为一种精神的追求,同时对自己所研究的理论作一些实践。而正是这一创作理念和实践目的相结合,使他的书法作品既有章法,又超越章法,既神采不凡,又避免了狂放不羁。每一笔墨,都有严谨的章法和理论基础,却又能在一种独特的创作心境下升华为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意境。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范迪安一直奔波于全世界各国的文化界,积极推动中国当代艺术运动与国际艺术交流。担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一职之后,他策略性地将这一方式和资源带入美术馆,使得原本以展示经典艺术为主的国家级美术馆逐渐承担起当代艺术传播和普及功能,让当代艺术从地下半地下状态走入官方和大众面前。 2008年,借北京奥运的大好时机,范迪安在中国美术馆开展一系列大型的中外艺术展,包括与德累斯顿美术馆合作的“灵动的风景:穿越德意志艺术时空”;“格哈德•里希特艺术展”等等,都成为年度大展中的亮点;另外为著名当代艺术家举办的个展,如“马诺罗•瓦尔代斯艺术展”、“园林乌托邦——展望艺术展”开拓了美术馆与画廊机构合作的范例;同时,范迪安积极地将最新的艺术形式通过展览介绍给大众,比如“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国际新媒体艺术展的开幕(虽然展览质量评价褒贬不一,但毕竟在美术馆举行的此类展览尚属首例)。而“我想要相信——蔡国强个展”的举办,无疑在奥运期间为美术馆树立良好的口碑和国际形象。 不管是展览的策划组织,还是美术馆公共职能的推广,范迪安的目标是让中国当代艺术正面出场,争取其在中国主流艺术中的地位,并与西方主流对接。他提出“美术馆要实现基础功能,必须从以艺术家为中心转向以公众为中心”的这一思路,把中国美术馆的作用天平倾斜到公众这方面来。 2008年,中国美术馆继续坚持举办美术馆学术讲座,让公众了解美术发展的特征。范迪安还带领中国美术馆将国内外展览在全国各地轮回展出,以在普通群众普及艺术。在他的努力下,2008年年末,政府相关部门已经批准了中国美术馆新馆的建设申请,将在“鸟巢”附近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国美术馆,从而将鸟巢周边逐步发展成为一个21世纪新的文化中心。范迪安的这些行动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被认为是迄今最好地将中国当代艺术介绍给普通群众的馆长。 |